彝药学
发布日期:2021-05-07 浏览次数:
一、彝药学简介
彝药是彝医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彝族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不同于中医药和其他民族医药的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内容。彝药学是在彝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结合彝医临床经验来研究彝族人民使用天然药物的知识体系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彝药的药性、基源、功效主治、归路、临床应用,以及采收加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安全性、资源保护与利用等彝医药传承与发展中具有共性的理论问题和关键技术,阐述彝医药体系的科学内涵,促进彝药现代产业发展。
民族医药是我院优势特色,在1987年即招收民族药方向硕士生,现有民族医学等省部级重点学科,云南省高校民族药现代研究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天然药物活性成分与功能重点实验室、民族药现代制剂工程训练中心、云南省民族医药博物馆、“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等学科平台。彝药学团队25人,其中高职16人,中职9人;博士11人,硕士9人;有国家级彝医药传承人2人,云南省名中医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中共云南省委联系专家2人;博导2人、硕导14人。团队近年围绕“云南白药”等彝药承担国家和省级项目33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5项,发表论文227篇,有民族药研究SCI论文26 篇,出版“中国彝族药学”等彝药专著,发明专利7项获授权。我院彝药学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坚实的学术基础,高素质的学术团队,研究平台条件好,目前态势好,发展前景远大。
1.研究方向
经过不断淘汰、整合、优化,彝药学以学术实力成为学院主流民族药学科,形成了三个长期开展、研究特色和优势明显、研究领域比较稳定,而又相互紧密联系、互为支撑的主要方向:
研究方向 1:彝药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彝医药文化和彝药资源调查,从文献和药物的挖掘整理入手,经过梳理比较、归纳提高、临床验证等,深入研究彝药药性和应用特点,以医药相连的途径,结合彝医学理论和近代彝医药研究成果,进一步系统归纳彝药基础理论,整体提升彝药理论研究水平,加强对医药实践的指导作用。
研究方向 2:彝药资源保护与利用:彝药是我国最具特色的药物资源,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自然生态脆弱的山区,围绕重要彝药开展生物地理学、居群生态学、繁殖生物学、遗传学和人工栽培、规范化(GAP)栽培等研究,保护和培育彝药资源并加以合理的开发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研究方向 3:彝药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研究:以“云南白药”为代表的彝药是我省云药产业的支柱,彝药的传承和发展、创新的结合点就是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研究,围绕重要彝药、道地彝药、珍稀濒危彝药,开展物质基础和药理作用的研究,研究结果将为这些彝药质量控制、标准制定以及产业开发提供现代科技研究的支撑,以保障
2.学术队伍
彝药学学术团队现有25人,主要来自药学院和附属彝医医院,其中高职16人,中职9人;博士11人,硕士9人;有国家级彝医药传承人2人,云南省名中医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中共云南省委联系专家 2人;博导2人、硕导14人。学科以著名彝医药专家杨本雷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对“云南白药”深有研究的药理学专家李玛琳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以中青年博士群体为主体,形成了学术专长结合度适当,互补性好,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
3.人才培养及教材建设
我院无本科、专科层次的彝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硕士研究生培养。我院从 1987年即开始招收民族药方向硕士生,在中药学一级学科、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均设有民族药方向,一直招收培养民族药硕士生。饶高雄教授是规划教材“民族药物学”副主编,我院开设了有关民族药与新药开发的课程。
4.保障条件
彝药学学科主要依托药学院和附属彝医医院建设,学科具有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民族药现代制剂工程训练中心、中国彝药标本库、专题文献库等平台,在研究平台方面具有较强大的支撑。学科团队有一批在研的高层次课题和经费保障,奠定了学科建设条件改善、学术水准持续发展提升的良好基础。
二、目前本学科在同类学科中地位、特色与优势
彝族是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在西南地区各地均有彝药相关研究,尤以四川省凉山州和云南省楚雄州的彝药研究较多,学术水平高于其他地区。我院民族医药研究起步较早,但彝药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起步较晚,在杨本雷等彝药研究学者努力下,起步稍晚的我院彝药学科后来居上,学术水平,尤其是基础理论研究水平提高很快,在彝药理论研究领域居于领先地位。
以“云南白药”为代表的彝药在云药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带动了我省政府和产业对彝药研究与开发的热情,在参与这些研究与开发工作中,我院彝药学科团队承担了大量彝药材质量标准研究、重要彝药原料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云南白药大品种技术升级等课题,极大的提高了我院彝药学科学术水平和技术能力,在彝药学研究领域比较,本重点学科的学术水平全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学科研究方向
彝药基础理论研究
学术带头人杨本雷。本方向内涵、主要工作内容、特色和可能取得的突破,支撑本方向的主要课题以及主要学术带头人简介。
1.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及特色
彝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于西南地区,但除四川凉山州、云南楚雄州比较集中外,大多散居各地山区。彝族支系复杂,各地彝医药认识体系也有所不同,客观上形成了彝医药虽有自己理论体系,但由于大多散在于各地、各类彝族文化或医药典籍中,部分以口头形式相传,相关记载论述较零散,长期缺乏系统整理及
提高而呈破碎状,这一直是制约彝医药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对而言,彝医药对于方药的记载多有专门著作流传于世,历史文献和实物资料均较丰富,记载了彝医药对于彝药的认识和应用经验,但也存在着对散在彝药研究成果未作系统整理总结,系统的彝药学基础理论研究不够,没有按彝医用药特点进行药物分类研究,或者是研究内容过于简单化、方法思路过于西化,难于指导彝医药临床应用等问题。针对彝医药发展中存在的基础理论研究不够,理论系统不够完整与完善等问题,通过深入彝族地区进行彝医药文化和资源调查,进一步挖掘整理彝药文献、调查整理、彝药资源;从彝药文献的挖掘整理入手,经过梳理比较、归纳提高、临床验证等系统工作深入研究彝药药性理论、分类和临床应用特点;研究彝药方剂,完善彝医药方剂理论体系;结合“邪毒理论”等彝医特色理论认识,收集整理彝医药名医名方和有效
2.学术团队主要成员:(学术带头人:杨本雷)
杨本雷(附属彝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为本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余惠祥(副主任医师,国家级彝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许嘉鹏(副主任医师,附属彝医医院副院长,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人),何晓山(副教授,硕士),杨勤运(副主任医师),何春荣(副主任药师),王文静(讲师,硕士,博士在读)、薛咏梅(实验师,硕士)。
彝药资源保护与利用
学术带头人钱子刚本方向内涵、主要工作内容、特色和可能取得的突破,支撑本方向的主要课题以及主要学术带头人简介。
1.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及特色
彝药是我省,乃至我国最具有特色的天然药物资源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分布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由于彝药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山区,分布区域多属自然生态脆弱地区,多年来的无序采挖和掠夺式经营,使彝药资源急剧减少,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培育彝药资源以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并加以合理的开发利用,是十分紧迫的重要工作。 彝药的主体是植物药,本方向以彝药为主,针对云南特色民族药材、道地药材、珍稀濒危药材,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将植物致濒机制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应用于民族药物的资源保护,以及资源培育研究中。开展有关生物地理学、居群生态学、繁殖生物学、遗传学和人工栽培、规范化(GAP)栽培等研究。在研究工作中,注重将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应用于民族药物研究,进行分子鉴别、基因克隆与调控、生物合成机制研究,对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以及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和产业化做基础研究。
目前的研究对“云南白药”原料供应已经逐步趋于紧张的品种,如金铁锁、重楼等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进一步开展深入并扩大研究的范围,可为更多的彝药品种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研究资料,也可为珍稀彝药的栽培等生产活动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并为彝药大品种原料逐步走向大规模规范种植生产奠定技术基础,为彝药现代产业提供原料资源的支撑。
2.学术团队主要成员:(学术带头人:钱子刚)
钱子刚(药物资源学教授,亦为本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马云淑(药剂学教授,博士),李宏哲(资源学副教授,博士),
彝药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研究
学术带头人李玛琳。本方向内涵、主要工作内容、特色和可能取得的突破,支撑本方向的主要课题以及主要学术带头人简介。
1.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及特色
彝药是我省,乃至我国最具有特色的天然药物资源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分布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我省云药现代产业中有相当部分的重点产品是彝药,或处方起源于彝医药,由云南彝族名医曲唤章先生独造的“云南白药”,就是世界著名的彝药成方制剂,以“云南白药”为典型代表的彝药产品正在我省、乃至我国的现代民族医药工业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我国参与今后国际生物医药产品研究与开发,参与国际医药产品市场竞争的希望所在。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科技发展阶段,我国民族药物的传承和发展,乃至创新和发扬广大,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一方面现代医药学已深深意识到传统的民族医药是现代医药发展不可缺少的源泉,尤其是现代药物的开发;另一方面,传统医药领域的有识之士也逐步意识到民族医药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必须在传统医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技的进步来促进民族药的发展。这二者的结合点,就是民族药物的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研究。 学科方向以彝药为主要对象,围绕在我省医药产业、医疗卫生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云南特色彝药、道地彝药、珍稀濒危彝药,开展物质基础和药理作用的研究,以搞清楚这些重要彝药发挥临床医疗作用的有效物质基础、药理作用以及作用机制,并用相关的研究结果为这些彝药的质量控制、质量标准制定提供现代科技研究的支撑,以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和有效。彝药在我省云药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学科建设要结合我省彝药重大品种升级以及彝药现代科技创新,致力于研发高水平彝药。围绕彝药研究与开发中具有共性的理论问题、关键技术深入研究开发,解决我省云药发展的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本方向研究工作也是另外二个研究方向的技术支撑,彝药的基础理论和资源保护研究,除了文献分析、经验归纳等内容外,还需逐步引进现代药理学方法来研究安全性与评价药效作用,以现代生药学、药物化学的方法来确定基源、判断质量、制定标准等工作,本方向研究可对另二个方向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2.学术团队主要成员:(学术带头人:李玛琳)
李玛琳(药理学教授,为本重点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饶高雄(药物化学教授,为本重点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赵庆(药物化学教授,博士)、林玉萍(药物化学副教授,硕士)、俞捷(药物毒理学讲师,博士)、孙赟(药物化学讲师,博士)、左爱学(药物化学讲师,博士)、毛泽伟(药物化学讲师,博士)、李维熙(药理学讲师,硕士,博士)。
【打印】